
合肥年中经济观察
来源: 作者: 时间: 2022-08-02 浏览量: 1745 [ 关 闭 ]
盛夏已至,菡萏繁华。带着火热的温度,合肥经济“半年报”新鲜出炉。
“质”稳步提升,“量”合理增长。今年上半年,合肥有力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呈高开稳走、稳中有进趋势,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30.4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在长三角8个万亿GDP城市中与宁波并列第一。
这一成绩的取得,难能可贵。受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多点散发的国内疫情带来的双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今年以来,合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以快制快、以变应变,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努力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多重目标中统筹兼顾,在多种挑战中难中求成!
“形”有波动,“势”仍向上。疫情防控总体向好,市场主体稳步增长,“三驾马车”持续发力,先行指标亮点频现……这些都足以说明,合肥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韧性与活力。
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稳”的基础在加固,“进”的动能在集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合肥经济行稳致远、未来可期。
26场“歼灭战”
火红七月,流光溢金。转眼间,2022年进入“下半场”。从高空俯瞰合肥大地,随处可见一片繁忙景象。
绕城高速,金寨路互通改扩建工程快速推进;西二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主线桥顺利合龙;南淝河上,一艘艘满载的货船来回穿梭……
光与热的淬炼,汗与水的交融!
“疫情防控举措规范有序,市民工作生活有条不紊。”7月中旬,前来合肥一家大企业应聘高管的李厚,用这20个字来形容此行的所见所感。
因工作关系,李厚之前辗转奔波于各地,但合肥让他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城市。
“规范有序”“有条不紊”,短短两组词语,可以概括合肥当下的城市运行状况,但却无法概括这一幕幕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与艰辛。
步入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余威犹在,仍然呈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
特别是3月份以来,一轮轮疫情波及全国多数省份,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各地经济发展遭遇较大冲击。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一次“压力测试”,也是对经济发展能力的一场“世纪大考”。
疫情防控是“国之大者”。从3月16日至今,4个多月时间,合肥市防疫指挥部先后召开了86次工作视频会商会,研判、部署最多的就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通告40份,打赢大小“战疫”26场……一次次会商会,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直接指挥,所有指令直达一线,这一扁平化指挥体系,实现全程“即知即办”,少了“文来文去”,更是有效避免了“会始会终”。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一线值守的志愿者,维持秩序的交警,核酸检测的“大白”……他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以热情和汗水守护这座城市的祥和与安宁。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高速道口就是“第一道防线”。高温酷暑,合肥启动“周末我顶班”活动,动员青年志愿者参与道口值守,让一线防疫人员稍作休整。
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爱。动员令一出,应者云集。仅十余天,主动请缨的就逾万人。
每一次挺身而出,都是爱心的接力;每一次迎难而上,都是信心的传递。
“正是你们的超常付出,才有了全市人民的如常生活;你们每个人都了不起,可谓是我们城市的‘大英雄’。”慰问信中,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防疫工作者、志愿者致以最高的敬意。
穿透心灵的,是坚守的力量!
“暖心的政府,温暖的话语,温暖着每个防疫工作者,也温暖着每个回家的‘家人’和每个来访的‘客人’”……网络评论区,一句句朴素的“告白”,道出了人们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爱。
慎终如始,善作善成。合肥将持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全力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全力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
防与放
善弈者,谋势。
疫情之下,“防”与“放”是一对辩证关系,考验城市决策者的大智慧。
疫情防住了,发展才能放得开,经济才能稳得住!
稳经济,首要在于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市场主体,就稳住了就业和预期,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稳企增效9条、批零住餐旅游援企稳岗9条、物流运输4条、助企纾困8条、稳经济34条……今年上半年,合肥先后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为广大市场主体送去“及时雨”、注入“新动力”。
“这些帮扶政策精准高效,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困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安徽生鲜传奇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如是表示。
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受理”、7×24小时不打烊……商事改革力度加码,政策叠加效应凸显,市场主体稳步向好。
6月份,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47万户,环比增长5.9%,创二季度单月新登记最高值,释放出回暖信号。截至6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142万户,增长16.3%。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22户,增量超过了去年全年。
各类市场主体的稳步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微观基础。市场主体有增长,经济发展才有支撑;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发展才有生机。
当前,工业仍是合肥经济保持强大韧性的重要支撑。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为代表的16条重点产业链,贡献了全市六成以上规上工业产值。
上游制约、配套短缺、物流受阻……受疫情影响,一个个问题逐渐显现。一旦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就恰似企业被扼住了发展的咽喉。
疫情冲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更没有一个企业能够独善其身。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提振工业经济的关键之举,更是着眼长远、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
如何破解产业链供应链之痛?
链接上下游。市级专班集中梳理解决供应链问题,争取将重点企业列入部省“白名单”,推动长三角等地供应链企业复工复产。
寻找“合伙人”。合肥发布产业链招商清单,把产业链“断供点”作为招商“发力点”,诚邀各类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和优秀创业团队来肥发展。
对接产供销。常态化组织产业链供需、场景应用对接,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让更多本地产品出现在大街小巷。
物流是市场经济的命脉,关乎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从货运车辆管理服务到物流运输利好政策,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合肥对于道路运输保通保畅的高度重视。”合肥维天运通(路歌)董事长冯雷说。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行,合肥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居长三角8个万亿GDP城市第3位,仅次于杭州、宁波。
工业的稳增长,筑牢了经济大盘稳定的“压舱石”。
18.4%
三驾马车扬鞭奋蹄,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疫情以来,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贸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柱。
外贸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防疫+保畅”到“政策+服务”,从“市场+订单”到“业态+平台”,随着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合肥外贸保稳提质各项工作加快推进,进一步激发出外贸市场主体的生机与活力。
一组数据见证了合肥外贸的逆势上扬:今年1~6月,合肥进出口总额达到277.5亿美元,同比增长18.4%,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增速居长三角8个万亿GDP城市第一位。
作为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重要支撑,有着“钢铁驼队”之誉的中欧班列,现已成为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今年上半年,合肥中欧班列开行449列,同比增长76.8%。“合肥中欧班列开行数保持稳定增长,实现点对点直达17个国家、81个国际站点。”合肥国际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峰说。
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
晶合二期、中航锂电等在建百亿元项目快速推进;晶科能源一期、二期项目建成投产;比亚迪合肥基地一期项目整车下线,二期项目签约……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构成一个新的增长极。
依托一个个微观的重点项目,宏观的发展规划逐渐变得更加具象、更加触手可及。
建在当下,利在将来。作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火车头”,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犹如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为未来发展孕育新的生机、植入新的活力。
“来到合肥这座城市,我们用‘晶科速度’回应这片投资沃土。今年,合肥基地计划完成产值100亿元以上,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过百亿。”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CEO陈康平对在肥发展充满信心。
今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9.6%,与全省持平,扭转了连续6年低于全省平均的被动局面。其中,工业投资贡献较大,同比增长28.3%。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更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
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具有消费占比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等特点。稳定增加大宗消费,对于提振消费市场信心至关重要。
6月24日起,合肥投入资金约5000万元,发放新一轮“乘用汽车、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消费券,旨在促进大宗商品消费,激活消费市场潜力。
不仅仅是汽车家电,还有餐饮美食、文化旅游、体育健身……
四两拨千“金”!
一张张小小的消费券,不仅让广大市民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更进一步提振了消费信心,拉动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网络零售快速上升,线上消费势头强劲,升级消费表现亮眼……新型消费潜力的加快释放,为今后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势能。
消费市场复苏回暖明显。数据显示,6月份,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42.19亿元,同比增长16.3%,当月净增量占全省86.1%。
风向标
见微知著。
无论是快递业务量,还是工业用电量、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这些先行指标在经济活动中率先发生变动,可以预示经济周期中的转折点,推测经济波动的趋向。
快递业务量是商贸流通的最直接反映。快递业务量越大,则商贸流通越发达,就意味着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越具有活力。
今年上半年,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9亿件,同比增长12.46%,占全省比重37.76%。
12.46%的增长率,体现了广大市民旺盛的消费需求,反映出合肥消费市场的强劲动力与经济发展的良好走向。
用电量,向来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
今年1~6月,合肥全社会用电量226.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5%。其中,工业用电量11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增速居长三角8个万亿GDP城市首位。
“上半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主导产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1.21%、16.63%。”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负责人许建中说,亮眼的电力大数据,折射出合肥工业经济的趋稳向好。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标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
制造业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运行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时,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今年6月份,合肥制造业PMI为51.5%,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上半年,合肥制造业PMI均值位于扩张区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制造业企业生产活动预期乐观,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产业调查处处长徐亮分析认为。
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与滋养。
6月末,全市贷款余额达到22660.65亿元,增长13.3%。新增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大,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的力度不断加大,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从提出申请到放款成功,前后用时3天,不需要任何抵押,还能享受50%的贴息,真没想到这么方便。”物美价廉的金融产品,让安徽朗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朋渡过了暂时的难关。
先行指标的持续向好,各类企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呵护。
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及时解决企业诉求。今年2月,合肥正式开通12345“为企服务”专席,实行“一个号码服务、一个平台办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截至6月底,“为企服务”专席累计办理企业诉求3万多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9%以上。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众多企业“近悦远来”。
“今年3月,项目公司在合肥正式运营,预计全年实现营收40亿元。”元气森林集团副总裁葛隽戎说,今后,他们将把集团更多功能和业务布局合肥。
政策给力,服务发力,企业努力。面向未来,合肥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稳步前行。
掌声即民声
经济发展是基础,民生福祉是目标,两者始终相互依存、相伴而行。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牵着经济大势,一头连着万家灯火。
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稳就业成为当务之急,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
6月8日下午,合肥学院有关负责人来到中外运物流华中有限公司,与企业开展合作交流。
随行人员中,还有丁雨晨等5名毕业生代表。这次座谈交流,也是他们的首轮求职面试。
历经三轮面试,丁雨晨和她的4名同学顺利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份offer。对于主修中德物流管理专业的丁雨晨来说,这家知名物流企业也算是专业对口。
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开展社会需求调查,深化人才供需对接……高校书记校长带头走访企业,当起毕业生的“推销员”。
诚邀外地大学生来肥就业,诚请在肥大学生留肥就业。6月下旬起,合肥开展“两诚”招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双月攻坚”服务活动,通过未就业大学生岗位信息精准推送、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等六项举措,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小区治理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提升治理水平,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合肥拿出4000个社区工作岗位,引导2022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担任社区“小管家”,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
截至6月底,合肥新增就业参保17.8万人,其中大学生10.5万人,占比近六成。“经济形势回暖,就业形势才能向好。居民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人数的不断攀升,充分体现了合肥经济发展的‘温度’。”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於渊渊说。
4月28日上午,庐阳区亳州路街道滨南社区老年食堂开业,这是省民政厅《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印发后,合肥建成的首个社区老年食堂。
“大荤6元/份,半荤3元/份,素菜2元/份……”健康、实惠的餐品备受欢迎,辖区老人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犯愁了。
老年助餐,建成服务机构410个;安心托幼,新增公办学位2.4万个;便民停车,建成停车泊位4.64万个……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合肥高质量推进10项暖民心行动,让一个个行动更有温情、更暖人心。
这个夏天,一波波高温来袭。7月23日,南二环路与潜山路交口,等待红绿灯的市民抬头发现,头顶突然多了一块遮阳棚,挡住了那一轮烈日。
小小遮阳棚,阴凉一座城。
“合肥,人情味十足”“建议推广,这是一个城市的温度”“遮风挡雨好,为民办实事”……对于一座时时刻刻牵挂人民的城市,她的人民也从来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
掌声,是民声,更是民心!
不念过往,不惧将来。2022年“下半场”业已开启,迎着新的大考,合肥昂首踏上新的征程,信念坚定,步履铿锵。
“质”稳步提升,“量”合理增长。今年上半年,合肥有力应对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呈高开稳走、稳中有进趋势,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30.4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在长三角8个万亿GDP城市中与宁波并列第一。
这一成绩的取得,难能可贵。受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多点散发的国内疫情带来的双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今年以来,合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以快制快、以变应变,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努力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多重目标中统筹兼顾,在多种挑战中难中求成!
“形”有波动,“势”仍向上。疫情防控总体向好,市场主体稳步增长,“三驾马车”持续发力,先行指标亮点频现……这些都足以说明,合肥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韧性与活力。
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稳”的基础在加固,“进”的动能在集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合肥经济行稳致远、未来可期。
26场“歼灭战”
火红七月,流光溢金。转眼间,2022年进入“下半场”。从高空俯瞰合肥大地,随处可见一片繁忙景象。
绕城高速,金寨路互通改扩建工程快速推进;西二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主线桥顺利合龙;南淝河上,一艘艘满载的货船来回穿梭……
光与热的淬炼,汗与水的交融!
“疫情防控举措规范有序,市民工作生活有条不紊。”7月中旬,前来合肥一家大企业应聘高管的李厚,用这20个字来形容此行的所见所感。
因工作关系,李厚之前辗转奔波于各地,但合肥让他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城市。
“规范有序”“有条不紊”,短短两组词语,可以概括合肥当下的城市运行状况,但却无法概括这一幕幕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与艰辛。
步入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余威犹在,仍然呈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
特别是3月份以来,一轮轮疫情波及全国多数省份,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各地经济发展遭遇较大冲击。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一次“压力测试”,也是对经济发展能力的一场“世纪大考”。
疫情防控是“国之大者”。从3月16日至今,4个多月时间,合肥市防疫指挥部先后召开了86次工作视频会商会,研判、部署最多的就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通告40份,打赢大小“战疫”26场……一次次会商会,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直接指挥,所有指令直达一线,这一扁平化指挥体系,实现全程“即知即办”,少了“文来文去”,更是有效避免了“会始会终”。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一线值守的志愿者,维持秩序的交警,核酸检测的“大白”……他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以热情和汗水守护这座城市的祥和与安宁。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高速道口就是“第一道防线”。高温酷暑,合肥启动“周末我顶班”活动,动员青年志愿者参与道口值守,让一线防疫人员稍作休整。
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爱。动员令一出,应者云集。仅十余天,主动请缨的就逾万人。
每一次挺身而出,都是爱心的接力;每一次迎难而上,都是信心的传递。
“正是你们的超常付出,才有了全市人民的如常生活;你们每个人都了不起,可谓是我们城市的‘大英雄’。”慰问信中,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广大防疫工作者、志愿者致以最高的敬意。
穿透心灵的,是坚守的力量!
“暖心的政府,温暖的话语,温暖着每个防疫工作者,也温暖着每个回家的‘家人’和每个来访的‘客人’”……网络评论区,一句句朴素的“告白”,道出了人们对这座城市深沉的爱。
慎终如始,善作善成。合肥将持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全力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全力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
防与放
善弈者,谋势。
疫情之下,“防”与“放”是一对辩证关系,考验城市决策者的大智慧。
疫情防住了,发展才能放得开,经济才能稳得住!
稳经济,首要在于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市场主体,就稳住了就业和预期,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稳企增效9条、批零住餐旅游援企稳岗9条、物流运输4条、助企纾困8条、稳经济34条……今年上半年,合肥先后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为广大市场主体送去“及时雨”、注入“新动力”。
“这些帮扶政策精准高效,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困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安徽生鲜传奇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如是表示。
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受理”、7×24小时不打烊……商事改革力度加码,政策叠加效应凸显,市场主体稳步向好。
6月份,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47万户,环比增长5.9%,创二季度单月新登记最高值,释放出回暖信号。截至6月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142万户,增长16.3%。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22户,增量超过了去年全年。
各类市场主体的稳步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微观基础。市场主体有增长,经济发展才有支撑;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发展才有生机。
当前,工业仍是合肥经济保持强大韧性的重要支撑。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为代表的16条重点产业链,贡献了全市六成以上规上工业产值。
上游制约、配套短缺、物流受阻……受疫情影响,一个个问题逐渐显现。一旦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就恰似企业被扼住了发展的咽喉。
疫情冲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更没有一个企业能够独善其身。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提振工业经济的关键之举,更是着眼长远、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
如何破解产业链供应链之痛?
链接上下游。市级专班集中梳理解决供应链问题,争取将重点企业列入部省“白名单”,推动长三角等地供应链企业复工复产。
寻找“合伙人”。合肥发布产业链招商清单,把产业链“断供点”作为招商“发力点”,诚邀各类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和优秀创业团队来肥发展。
对接产供销。常态化组织产业链供需、场景应用对接,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让更多本地产品出现在大街小巷。
物流是市场经济的命脉,关乎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从货运车辆管理服务到物流运输利好政策,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合肥对于道路运输保通保畅的高度重视。”合肥维天运通(路歌)董事长冯雷说。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行,合肥工业经济稳中有进:今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居长三角8个万亿GDP城市第3位,仅次于杭州、宁波。
工业的稳增长,筑牢了经济大盘稳定的“压舱石”。
18.4%
三驾马车扬鞭奋蹄,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疫情以来,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贸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柱。
外贸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防疫+保畅”到“政策+服务”,从“市场+订单”到“业态+平台”,随着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合肥外贸保稳提质各项工作加快推进,进一步激发出外贸市场主体的生机与活力。
一组数据见证了合肥外贸的逆势上扬:今年1~6月,合肥进出口总额达到277.5亿美元,同比增长18.4%,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增速居长三角8个万亿GDP城市第一位。
作为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重要支撑,有着“钢铁驼队”之誉的中欧班列,现已成为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今年上半年,合肥中欧班列开行449列,同比增长76.8%。“合肥中欧班列开行数保持稳定增长,实现点对点直达17个国家、81个国际站点。”合肥国际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峰说。
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以大项目引领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
晶合二期、中航锂电等在建百亿元项目快速推进;晶科能源一期、二期项目建成投产;比亚迪合肥基地一期项目整车下线,二期项目签约……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构成一个新的增长极。
依托一个个微观的重点项目,宏观的发展规划逐渐变得更加具象、更加触手可及。
建在当下,利在将来。作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火车头”,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犹如播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为未来发展孕育新的生机、植入新的活力。
“来到合肥这座城市,我们用‘晶科速度’回应这片投资沃土。今年,合肥基地计划完成产值100亿元以上,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过百亿。”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CEO陈康平对在肥发展充满信心。
今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9.6%,与全省持平,扭转了连续6年低于全省平均的被动局面。其中,工业投资贡献较大,同比增长28.3%。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更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
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具有消费占比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等特点。稳定增加大宗消费,对于提振消费市场信心至关重要。
6月24日起,合肥投入资金约5000万元,发放新一轮“乘用汽车、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消费券,旨在促进大宗商品消费,激活消费市场潜力。
不仅仅是汽车家电,还有餐饮美食、文化旅游、体育健身……
四两拨千“金”!
一张张小小的消费券,不仅让广大市民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更进一步提振了消费信心,拉动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网络零售快速上升,线上消费势头强劲,升级消费表现亮眼……新型消费潜力的加快释放,为今后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势能。
消费市场复苏回暖明显。数据显示,6月份,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42.19亿元,同比增长16.3%,当月净增量占全省86.1%。
风向标
见微知著。
无论是快递业务量,还是工业用电量、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这些先行指标在经济活动中率先发生变动,可以预示经济周期中的转折点,推测经济波动的趋向。
快递业务量是商贸流通的最直接反映。快递业务量越大,则商贸流通越发达,就意味着消费增长和经济发展越具有活力。
今年上半年,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9亿件,同比增长12.46%,占全省比重37.76%。
12.46%的增长率,体现了广大市民旺盛的消费需求,反映出合肥消费市场的强劲动力与经济发展的良好走向。
用电量,向来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
今年1~6月,合肥全社会用电量226.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65%。其中,工业用电量11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增速居长三角8个万亿GDP城市首位。
“上半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主导产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1.21%、16.63%。”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负责人许建中说,亮眼的电力大数据,折射出合肥工业经济的趋稳向好。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标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
制造业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运行强弱的分界点,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时,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今年6月份,合肥制造业PMI为51.5%,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上半年,合肥制造业PMI均值位于扩张区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制造业企业生产活动预期乐观,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产业调查处处长徐亮分析认为。
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与滋养。
6月末,全市贷款余额达到22660.65亿元,增长13.3%。新增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大,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的力度不断加大,广大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从提出申请到放款成功,前后用时3天,不需要任何抵押,还能享受50%的贴息,真没想到这么方便。”物美价廉的金融产品,让安徽朗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朋渡过了暂时的难关。
先行指标的持续向好,各类企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呵护。
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及时解决企业诉求。今年2月,合肥正式开通12345“为企服务”专席,实行“一个号码服务、一个平台办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截至6月底,“为企服务”专席累计办理企业诉求3万多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9%以上。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众多企业“近悦远来”。
“今年3月,项目公司在合肥正式运营,预计全年实现营收40亿元。”元气森林集团副总裁葛隽戎说,今后,他们将把集团更多功能和业务布局合肥。
政策给力,服务发力,企业努力。面向未来,合肥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稳步前行。
掌声即民声
经济发展是基础,民生福祉是目标,两者始终相互依存、相伴而行。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牵着经济大势,一头连着万家灯火。
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稳就业成为当务之急,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
6月8日下午,合肥学院有关负责人来到中外运物流华中有限公司,与企业开展合作交流。
随行人员中,还有丁雨晨等5名毕业生代表。这次座谈交流,也是他们的首轮求职面试。
历经三轮面试,丁雨晨和她的4名同学顺利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份offer。对于主修中德物流管理专业的丁雨晨来说,这家知名物流企业也算是专业对口。
主动走访用人单位,开展社会需求调查,深化人才供需对接……高校书记校长带头走访企业,当起毕业生的“推销员”。
诚邀外地大学生来肥就业,诚请在肥大学生留肥就业。6月下旬起,合肥开展“两诚”招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双月攻坚”服务活动,通过未就业大学生岗位信息精准推送、困难家庭大学生就业帮扶等六项举措,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小区治理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提升治理水平,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合肥拿出4000个社区工作岗位,引导2022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担任社区“小管家”,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
截至6月底,合肥新增就业参保17.8万人,其中大学生10.5万人,占比近六成。“经济形势回暖,就业形势才能向好。居民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人数的不断攀升,充分体现了合肥经济发展的‘温度’。”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於渊渊说。
4月28日上午,庐阳区亳州路街道滨南社区老年食堂开业,这是省民政厅《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印发后,合肥建成的首个社区老年食堂。
“大荤6元/份,半荤3元/份,素菜2元/份……”健康、实惠的餐品备受欢迎,辖区老人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犯愁了。
老年助餐,建成服务机构410个;安心托幼,新增公办学位2.4万个;便民停车,建成停车泊位4.64万个……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合肥高质量推进10项暖民心行动,让一个个行动更有温情、更暖人心。
这个夏天,一波波高温来袭。7月23日,南二环路与潜山路交口,等待红绿灯的市民抬头发现,头顶突然多了一块遮阳棚,挡住了那一轮烈日。
小小遮阳棚,阴凉一座城。
“合肥,人情味十足”“建议推广,这是一个城市的温度”“遮风挡雨好,为民办实事”……对于一座时时刻刻牵挂人民的城市,她的人民也从来不会吝惜自己的掌声。
掌声,是民声,更是民心!
不念过往,不惧将来。2022年“下半场”业已开启,迎着新的大考,合肥昂首踏上新的征程,信念坚定,步履铿锵。
Copyright 2021 主办单位:合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电话:13187589555 传真:13187589555 邮编:230011
地址:合肥市瑶海区恒丰大厦27层 技术支持:一浪网络
![]()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60号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399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