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加为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安徽日报》昨刊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宋国权署名文章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时间: 2018-04-26    浏览量: 3724    [ 关 闭 ]

下好创新 " 先手棋 " 培育发展 " 新动能 " 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亲临合肥,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称赞“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两年来,我们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勉励化为前进的强大动力,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努力在推进创新发展上当好先锋,在闯出领跑之路上勇立潮头,奋力走在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前列。

    两年里,我们紧紧围绕全省“四个一 ”创新主平台和科技创新“一号工程 ”,积极主动承接、不遗余力落实,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着力打造新动能,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改造升级实现新进展;紧紧围绕在全省 “当标杆、当示范、当排头、当榜样 ”的要求,对标对表抓落实。2017 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8.5%,总量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在全省的首位度提高到26.2%;财政收入增长12.3%,财政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17.3%,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88.1%,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近 3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继续跑赢GDP,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万元GDP能耗下降5.2%,是全省唯一实现 PM10、PM2.5“双下降 ”的城市。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结合起来,把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作为自觉行动,作为落实举措,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着力在创新发展上不断迈出新步伐。一是对标“国家级 ”,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力做好重大项目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激励政策、资金土地保障等各方面工作,切实尽责、不辱使命。二是构建 “大平台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全力支持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以及“双一流 ”大学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构筑多类型、集群化平台。三是瞄准 “高精尖 ”,打造新兴产业高地。做强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等“紧缺型 ”高端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等“引领型 ”高端产业,开辟量子通信等产业发展新方向,争创 “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四是推进 “全创改 ”,释放体制机制红利。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开展先行先试,努力构建政府创新管理、激发创新活力、要素保障、创新引智、军地共建、融入全球体系等新机制。五是集聚 “全要素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规划建设滨湖科学城,落实好功能空间布局。积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吸引更多人才创新创业。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更深融入国家战略,自觉扛起省会责任,下好创新 “先手棋 ”,培育发展 “新动能 ”,努力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切实交好合肥答卷。


       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有多强,这座城市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2017年,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600多家,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同比增长12.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4%。快速刷新的数据,注释着合肥创新领跑的铿锵足音。生动的创新实践,向总书记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创新主体——由 “丛林 ”向“森林 ”生长

    最近,在合肥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款智能机器人 “智医助理 ”,可自动生成电子病历,自动提取病情,提高诊疗效率。该机器人是全国乃至全球首个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评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导者,位于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基地的科大讯飞,便是该机器人的一个重要研发者。

    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 ”为 “我要创新 ”。合肥两年来的实践再次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主动性,才能下好创新 ”先手棋 ”。按照总书记要求安徽 ”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 ”的殷切期望,争当创新“排头兵 ”的合肥,加速推动创新主体由 “丛林 ”向 “森林 ”生长。

    两年来,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新增超过300户。2017年,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60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超过1300个。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中国声谷,作为工信部和安徽省共建的全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在去年底已入驻企业17家、在谈项目超过200个。

    创新主体由 “丛林 ”向 “森林 ”生长,离不开平台的集纳与支撑。 2017年1月,合肥又迎来了重大历史性机遇。继上海之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在打造包括 2个国家实验室、8个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内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平台的引领下,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等13个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集纳了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太阳能光伏等 “现象级 ”的创新主体和产业集群。如今的合肥,创新主体正加速由 “丛林 ”向 “森林 ”生长。

    创新动力——由 ”第一资源 ”向 ”第一动力 ”爆发

    科技创新 “第一动力 ”,源自人才 “第一资源 ”的开发。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发展的新引擎,那么科技体制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 “点火系 ”。科技创新新引擎能否输出强大动力,关键是如何以改革激活人才 ”金矿 ”,由 “第一资源 ”向“第一动力 ”爆发。

    “目前,公司研发人员达到1100多名,其中150名海归,150名博士,硕博比70%以上。规划到2020年,研发团队将发展到3000人,支撑我们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合肥国轩高科高级副总裁徐兴无介绍,借助合肥改革开放的春风,在 “第一资源 ”驱动下,公司自主研发的电池产品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五、国内前三。

    推动 “第一资源 ”向 “第一动力 ”爆发,离不开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中,合肥率先改革科技投入体制,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1+3+5”政策体系,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与此同时,合肥积极争取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打造创新之都人才新政 “20条 ”,引八方人才来肥竞相逐鹿。如今,“哈佛八剑客 ”追梦科学岛的事迹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去年6月,合肥市出台意见,明确将实施人才发展 “6311”工程,未来5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经费 , 力争新引进及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600人、省市级领军人才3000人、高级人才10000人,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10万人。目前,合肥拥有中科大等高校57所,各类研发机构1300余家,各类科技人员70多万人。逐渐完善的改革 “点火系”,推动 “第一资源 ”加速爆发 “第一动力 ”。

    创新成果——由“满园 ”向 “满城 ”绽放

    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智能语音机器人、智能手环 …… 走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展示厅,一系列来自合肥各开发园区和有关院所的高端科技产品,展示着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统计显示,去年,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3.1%,发明专利拥有量17008件、增长28.1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1.6件,较上年增长4.56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44.46亿元、增长19.9%。

    转化创新成果,需要创新生态链的完善。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意味着合肥‘全域联动’,从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新兴产业,都将成为该中心的一分子。“合肥市委负责人说,合肥着力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求突破,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打通 “最先一公里 ”和“最后一公里 ”,助推科学研究、实验研发、推广应用 “三级跳 ”。

    成果转化的魅力,自然引来高朋满座。4月15日至16日,“国家集成电路重大专项走进安徽”活动在合肥举行,参会的高端企业达120多家。目前,合肥拥有集成电路企业129 家,集成电路产业年产值不断增长,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 2017年,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完成产值235.6亿元,同比增长31.03%,税收21.2亿元,同比增长11.58%。

    随着成果加速转化,合肥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获批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 ”。语音产业获批首个 “国家智能语音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列入安徽省、工信部共同打造的千亿产业。光伏产业方面,合肥获批 “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城市 ”。新能源汽车方面,合肥获批全国首批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 ”和 “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 ”,推广应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去年,合肥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产值2156.5亿元。

    2017年,合肥市生产总值达到7213.45亿元,增长8.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经济总量再度晋级,跃居第9位。

    放眼未来,立足于新起点上的合肥,在加速创新领跑和建设创新之都的新征程中,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通知公告 | 协会动态 | 行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业务指导 | 关于我们 | 产品展示 | 友情链接 | 下载专区

Copyright 2021 主办单位:合肥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电话:13187589555 传真:13187589555 邮编:230011
地址:合肥市瑶海区恒丰大厦27层 技术支持:一浪网络

皖公网安备 34010202601160号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皖ICP备16023993号-1